太田痣是怎么形成的
A-
A+
寻美
2016-05-23 09:51
58 评论
太田痣是怎么形成的?太田痣又称眼上腭部褐青色痣、眼真皮黑素细胞增多病、眼皮肤黑病变、眼黏膜与皮肤的黑素细胞增多症。太田痣是一种波及巩膜、结膜及同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灰蓝色斑状损害。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容貌,那么,太田痣是怎么形成的呢?
太田痣好发于有色人种,2/3的患者在出生时即存在太田痣,部分患者在青春期出现并逐渐变深、扩大;太田痣的皮损为淡青色、灰蓝色、褐青色至蓝黑色的斑片或密集斑点;皮损时间长者可出现肥厚,其上可出现米粒至绿豆大小之结节。
太田痣常受累的部位为眶周、前额、颧部、颞部和鼻翼侧;常单侧分布,也见双颊侧受累者;可伴同侧巩膜蓝染;太田痣严重者结膜、角膜、虹膜、眼底、视神经乳头、眼球后脂肪组织等,甚至眶周骨膜也可累及;太田痣终生不消退,并无自觉症状。
太田痣处的皮损颜色可因日晒、劳累、月经期、妊娠而加重。有的太田痣青春期加深扩大。太田痣的颜色可随季节有一定的变化,如夏季太田痣颜色较深,冬季较浅。皮损持续终身,发生恶变者罕见,偶尔在脉络膜、虹膜、眼眶或脑部发生恶性黑素瘤。
太田痣是于1939年日本人太田正雄首先报道此病。有的学者认为太田痣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亦有学者持不同意见。太田痣皮损多分布布在三叉神经第一、二支区域。本病沿周围神经分布,提示黑素细胞可能来自周围神经组织。太田痣的发生可能是由于一些黑素细胞向表皮移动时未能穿过真皮与表皮之交界,而长期停留在真皮或真皮以下所致。在真皮中部黑素细胞内含多少不一的黑素颗粒,散在于真皮胶原纤维之间。在稍隆起和浸润的色素斑中其黑素细胞的数目更多,和蓝痣相似,特别是在呈结节状损害部位的组组织象,和蓝痣不能区别。眼部包括眼眶骨膜等较深的结构中也可以有黑素细胞的浸润。
太田痣是怎么形成的?以上就是对于太田痣的发生以及病因、发病机制的介绍,相信你一定对太田痣是如何产生、发病有了深入的了解,这将对于正确认识太田痣大有帮助。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